来源: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
中国着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推进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绿色转型,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明显增加。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满意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含金量”显著提升。
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地球增添了更多“中国绿”,扩大了全球绿色版图,既造福了中国,也造福了世界。
2.1绿色低碳转型的中国行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012至2023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图1 中国绿色发展成效
中国在把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谋发展,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前提和基础,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绿色转型中推动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谈保护,并不是束缚手脚不发展,而是要通过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中国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中国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以强化区域协作持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工业领域推动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农业生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等举措,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
京津冀及周边的6省市国土面积只占7.2%,曾经一度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集聚,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这一区域秋冬季节空气重污染曾经多发频发,同时也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这一区域新兴产业“强劲筋骨”的同时,传统产业也在科技赋能下“脱胎换骨”,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近年来,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源型产业有序发展,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中国以区域重大战略引领建设绿色发展高地。
中国充分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提升引领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曾经“病了”。从2016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开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药方,先后四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沿江11省市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形成集聚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走廊。湖北宜昌等地着力化解“化工围江”难题,推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同时,引导化工企业在转型中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如今,长江经济带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发展态势日趋向好。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黄河的未来作出深远谋划。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巩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率先突破,发挥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表率作用,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的第一梯队,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水平整体提升。
——中国以“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的比重也较高。总体上看,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也呈缓慢增长趋势。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显著成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各有关部门出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31个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中国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不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3年的55.3%,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9.7%提高至17.9%。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已成为新增电力装机的主体。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达到12.06亿千瓦,提前约6年半实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所承诺的“中国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工具。2021年7月和2024年1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先后启动,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碳市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变成金山银山。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是从制度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顶层设计。
从生态产品到生态旅游,从横向生态补偿到用水权用能权交易等资源有偿使用……相关部门会同地方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业开发、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等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形成一批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
2.2环境污染防治的中国决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经,中国北方秋冬季雾霾频发、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将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动力。2018年、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相继印发。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打响了史无前例、规模巨大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了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的方法经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打好蓝天保卫战。
蓝天保卫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偏公路等状况,决定了中国大气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国在10年时间内接续出台三个“大气十条”,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为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中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新时代以来,中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产能3亿吨、水泥产能4亿吨;95%以上煤电机组和45%以上的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和清洁钢铁生产体系。燃煤锅炉从近50万台减少到不足10万台;有序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累计完成约3900万户散煤治理。累计淘汰高排放车辆超过400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由十年前的不到20%提高到2023年的70%以上,大宗货物清洁运输水平持续提升。
图2 中国空气质量变化
2023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的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比十年前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连续4年达到86%以上,中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中国持续推动噪声污染防治,解决百姓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会同15部门印发噪声污染防治领域首个行动计划《“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设4000余个自动监测站点,28万家工业企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1000余个噪声案件开展督办,受益群众数十万。2023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7%,比十年前提高15个百分点。
——打好碧水保卫战。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重拳减排、铁腕治污,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重大转折性变化。治水理念从单纯治水,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治理,水环境治理抓牢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这个“牛鼻子”,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治理。同时,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用水保障持续加强。中国坚持依靠制度力量守护碧水长流。推动出台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设立七大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健全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2023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9.4%,比十年前提高了25.3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水质保持Ⅱ类。在长江沿线,“微笑天使”江豚频频现身。在黄河流域,山西晋祠千年古泉30年来首次复流。
图3 中国水环境质量变化
中国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紧盯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沿海战略交汇点,坚持陆海统筹、综合施治,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从企稳向好到明显改善的重大转变。据统计,2023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的历史新高,较2018年增长13.7个百分点,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自2021年后消除了“不健康”的状态,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呈现出“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优美景象。
——打好净土保卫战。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中国紧紧围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控源头、防新增、重监管,全面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强化精准溯源、断源,推动实施土壤污染源头管控重大工程项目,消除一批污染隐患。推动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违规开发利用监管,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环境管理。推动“以地适种”安全利用,在黑土地落实用地养地措施,在盐碱地统筹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农村环境直接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城镇后花园。中国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环境两方面着手,推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评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图4 中国开展“净土保卫战”
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比重,完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制度;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十四五”以来,中国新增完成行政村环境整治6.7万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超过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8%。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中国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固废污染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中国自201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洋垃圾”禁令,经过不懈努力,如期实现了在2020年底固体废物进口清零的目标,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通过“无废城市”建设,从源头端发力,引导参与城市和地区在实施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具体工程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切实解决工业、生活、建筑和农业等领域的固体废物实际问题。
2.3生态保护修复的中国奇迹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此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拓展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逐步实现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由依靠财政向多元化投入的转变,从山顶到海洋、从高原到平原、从国家到地方的生态保护修复“蓝图”基本形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促进自然恢复。中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就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必须尊重自然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国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包括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巩固了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为依托的“三区四带”生态安全格局。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实现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连通了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生态廊道,园内旗舰物种数量明显增长。目前,中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明确,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
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截至2021年底,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近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7%以上,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
坚持系统观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损害或者破坏时,仅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恢复往往难以奏效,需要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使生态系统重新达到动态平衡。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保护修复需要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
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系统全面地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研判生态状况变化情况。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生态状况总体稳中向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逐步提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以来,中国重点加强青藏高原、三江源、内蒙古高原等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保护修复,保护好秦岭、祁连山、贺兰山等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环境。“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目前52个“中国山水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明显。
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陆续实施“三北”防护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具有重要生态影响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程,推动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面积持续增加,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地沙化程度和风沙危害持续减轻。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对全球实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00年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图5 中国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几十年来接续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为京津冀地区筑起了一道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屏障,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荒漠治理典范,2017年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4倡导绿色生活的中国风尚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高频率、多角度地对绿色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志愿者回信,勉励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勉励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垃圾分类正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当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区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2.6%,46个重点城市已率先建立比较完备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
从自觉光盘行动到全民义务植树,从主动垃圾分类到拒绝“白色污染”,从拥抱新能源汽车到掀起跑步骑行热潮,从提倡共享经济到玩转二手交易……新时代以来,中国积极弘扬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全民持续提升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将绿色生活、“无废”理念普及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