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表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200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22%;2023年,这个数字迅速增长到66.16%,而英美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同样的城镇化增长率用了远长于中国的时间。然而,伴随着高速城镇化接踵而来的,是城市内严重的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热岛效应和居民出行的不便。这让中国的城市规划者开始不断调整和反思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过去40年,与工业化、机动化同步叠加,快速、粗放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环境、气候影响和能源、健康挑战。‘双碳’目标提出后,一个面向碳中和、清新、舒适、便捷、繁荣、充满人文活力的城市愿景成为每个城市发展的向往,这也是能源基金会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高级项目主任王志高感慨道。
促进“以人为本”的低碳城市理念在中国落地开花
国际上,大都市的开发较早,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在城市开发中被广泛应用。这是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约5-10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进行高密度混合开发的方式,营造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步行可达性高的场所。TOD的开发模式有助于便利人们的工作生活,减少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低碳城市开发路径,其核心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把人置于中心地位。
面对中国城镇化带来的系列挑战,2008年,能源基金会开始推动TOD理念在中国的实践,提供资金、技术及专家支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构建人性化宜居城市。
在昆明——2010年初,能源基金会邀请TOD理念创始人彼得•卡尔索普来到云南,支持呈贡新城核心区的规划方案研究。最终,昆明采纳了规划方案,将其转化为用于实施的《呈贡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因此被纳入中国首批6个绿色生态城区试点;
昆明城市公园
在重庆——能源基金会支持渝中半岛山城步道系统规划前期研究,将山城特点及居民的出行习惯融入考量。2011年,重庆市在此研究基础上试点改造部分街道,将原本以车辆为中心、人行条件较差的道路,打造成了公共交通便利、街巷文化深厚、空间布局丰富的步道,荣获2013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一等奖;
重庆市渝中区步道
在上海——2016年,能源基金会参与支持的《上海街道设计导则》发布,围绕安全、绿色、活力、智慧四个目标推动上海市人性化城市建设。这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地从“完整街道”视角探索人性化的城市街道设计的导则,荣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一等奖。
在《上海街道设计导则》指导下,推动南京东路的步行化改造
此外,能源基金会也持续在济南、珠海、厦门、重庆、上海以及江苏省、广东省等多地推进TOD和人性化城市试点,带动了越来越多地区参与推进“以人为本”的低碳城市建设。
TOD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各个试点城市生根发芽,国家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很高的关注。2014年3月,中国正式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首次明确提出采取“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未来所有城市开发必须遵守小街区、密路网和相关可持续城市设计原则,进一步促进了TOD实践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伴随着TOD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政策和实践愈加丰富,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者们越发期待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和建设“以人为本”的低碳城市。2017年,能源基金会和领域同行共同开发了《翡翠城市——面向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的规划指南》,它结合中国城市现实以及近十年来TOD的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国“以人为本”低碳城市的十项原则,被业界称为“一本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手册”。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23年底,“翡翠城市”十原则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广泛共识,形成了众多优秀的实践案例,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在39个开通轨道交通的城市,轨道站点能够服务的人口比例由2016年的19%提高到2020年的30%;在36个主要城市,平均道路网密度由2017年的5.9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2023年的6.5公里/平方公里。这样的变化,让城市公共交通变得更加便利,走路或骑行更加友好,城市更加宜居,过去的“城市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破解低碳城市建设难点 助力建设面向碳中和的宜居城市
改造前村民的炊燃、取暖状况
第一阶段的27户家庭试点表明,“光储直柔”系统可以实现屋顶光伏、家庭储能、直流电器、电动汽车和电动农业机械的安全、高效和灵活接入。第二阶段试点扩大到71户家庭,这些家庭建立了直流微电网,将燃煤取暖和烹饪改为电力系统——这些做法实现了在地发电和电力消费之间的平衡,提高了屋顶太阳能光伏的收益和村民的生活水平。
改造后村民家中以太阳能光伏驱动的电热装置设备